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凝结着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要“用好党的红色资源,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2021年9月23日,suncitygroup太阳新城环境工程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和第二党支部组织部分师生党员与积极分子赴武威市古浪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八步沙纪念馆参观学习,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首先,师生一行来到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浪战役纪念馆。登上81级大理石台阶,瞻仰烈士纪念碑,矗立在眼前的这座纪念碑,高19.36米,寓意着这场战事发生于1936年。纪念碑整体造型由红色的步枪、黑色的长矛和白色的刺刀组成,碑上镌刻着“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5个鎏金大字,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书。在纪念碑后面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九军烈士墓”,这里安葬着当年在古浪战役中牺牲的2000多名红军将士的遗骸。全体党员同志在纪念碑前肃穆伫立,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向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敬献花圈,并三鞠躬表达深切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随后瞻仰了红九军烈士墓。
随后,支部同志进入古浪纪念馆内参观学习,馆内展出了大量的各类西路军文物,其中包括红军作战使用的步枪、马刀、长矛、马尾式手榴弹;红军宣传抗日救国的宣传册、传单;红军用过的铁锨、水壶、马灯等。通过大量的文物、浮雕等,展示了当年西路红军在河西,古浪、永昌等地不惧艰险,浴血奋战的悲壮战史,西路军不怕牺牲血战到底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以及党中央和河西各界人士救助罹难的西路军将士的感人事迹。
下午,我们来到了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讲解员首先向我们讲述了“八步沙”的来由和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事迹。第一,38年前,此处风沙漫天,沙进田无,出门不到八步,便可见到肆虐地风沙,故称“八步沙”;第二,从当地人口中得知,以前如果你不小心踩进沙坑,很难从中“拔”出来,因此取其谐音“八步”。1981年,时任漪泉村党支部书记的贺发林和生产队长石满,台子村郭朝明、张润元,和乐村程海,土门村罗元奎6位年过半百的老汉,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老办法开启了治沙之路。
1991年、1992年,贺老汉、石老汉因过度劳累和肝病相继离世,郭老汉和罗老汉于2005年和2018年先后去世。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汉四个走了,两个年纪大了,但7.5万亩的八步沙才治了一半。为了完成父辈人的遗愿,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忠祥、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接过了治沙接力棒,成为八步沙的第二代治沙人。2017年,郭朝明的孙子郭玺加入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从六老汉时代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现在的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第三代治沙人的治沙方式,在父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治沙人一步一棵苗,一步一碗水,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悲喜,腾格里沙漠终于被他们的坚韧和顽强所感动,沙退了、苗壮了、树绿了、花开了、鸟来了。
(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
在八步沙林场,全体党、团员走进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学习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的楷模事迹。通过纪念馆内一件件治沙实物、一幅幅生动图片和一段段真实视频,大家真切感受到了八步沙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勇挑重任、护卫家园的担当精神,不畏艰难、实干苦干的拼搏精神,勇于探索、唯实创新的进取精神,矢志坚守、接续奋斗的愚公精神。
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40年来完成治沙造林25.2万亩、封沙育林草37.6万亩、栽植各类沙生植物3040多万株,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如今的八步沙林场以花棒、柠条、沙枣、白榆等沙生植物“编”成了7.5万亩“缓冲带”,将古浪县与腾格里沙漠相隔。同时也确保了过境公路铁路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西电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安全畅通,为生态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西路军用热血为后人铺下了一路鲜红,是六老汉用岁月为我们点缀了葱郁。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今天,让我们传承和弘扬西路军和八步沙六老汉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在实干担当中铸就绿色丰碑,在勇毅笃行中书写绿色篇章。